作者:贾毅凡(2017级博士生)
文章指导:王晶
细胞膜是一种典型的软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像一条柔软的蛇,有一根脂肪族憎水的“尾巴”和一个亲水的磷酸“头”。人的体液主要成分是水,当磷脂分散在体液中时,憎水的尾巴会自发地团聚在一起,亲水的头部会向外伸展溶解在水中。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两排平行的磷脂会相互靠近,尾巴靠着尾巴,把水分子从中排挤出来,而头相互远离溶解在水中,形成双分子层的长隔离层,把两侧的水分子分开。这个隔离层就是细胞膜。它维持了细胞膜两侧环境的差异。
磷脂间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地结合在一起,容易发生错位、扭曲、拉伸,整体表现出如橡皮泥一般地“软”的特点,所以细胞膜可以呈现出各种形状,如球形、长棒甚至不规则形状。同时,由于这种弱的结合,体温下给予很少的能量就可以打破这种相互作用,细胞膜就可以产生孔洞、滑移、弯褶等形变,使得蛋白质可以在能量的驱动下,在细胞膜内移动,从而运送细胞所需要的糖类等营养物质。一些小分子如胆固醇等也可以在细胞膜内移动。
一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专门的吞咽结构,就要依赖细胞膜蠕动、变形的能力,包裹住环境中的食物,再运送到细胞内,而排泄的过程则反过来,细胞膜包裹着废物,移动到细胞边缘,细胞膜断裂开口,释放废物到环境中。这种进食方式称为“胞吞作用”。
仿照磷脂分子亲憎水的特点以及细胞膜柔软、易变形的性质,科技工作者们通过人工合成新型分子,已经制造出胶束、囊泡等结构。它们对应的产品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日化领域的各类清洁用品(洗衣粉、洗发水等)、化妆品、服装的染料,食品行业常用的增稠剂与乳化剂,以及缓释药物、靶向药物等。
(文/贾毅凡 指导/王晶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