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先后在美国里海大学、阿克隆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深造;发表SCI 论文61篇。这些都是本期“人物纪实”栏目主人公——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殷盼超身上的标签。
我们的采访始于今年的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节,也算是十分应景。殷盼超老师作为青年老师代表,成为了“人物纪实”栏目的开篇采访对象。整个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殷盼超老师对科研的热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父亲的“彩色”实验带他踏进化学的神奇世界
殷盼超老师的父亲是一名化学教师,这让他在小时候便发现了化学的神奇之处:镁条燃烧会发出强光,硫的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氢气还原氧化铜会产生红色物质……正是这些“彩色”实验让他开始对化学感兴趣,并最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在大多数人看来,科研工作是孤独枯燥的,但对于殷盼超老师来说,“不停试错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来之不易,他形容:“这就像爬梯子,过程艰难,但终点始终是我努力的动力。”于是,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再到美国里海大学化学系博士、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中子科学部化学与工程材料系研究员,殷盼超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坚持。
殷盼超海外留学时的照片
母校清华大学教会他“人要有点追求”
“科研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什么身份决定了你的成果代表着哪个国家的科研水平”,于是海外多年的他,果断放弃在国外已经取得的固定职位,回到华南理工大学。殷盼超说,这是母校清华大学教会他的,人要有点追求,为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点事情。
此外,随着近几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比例的持续增长,科研土壤开始优于欧美,祖国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新华社报道指出,中国科研投入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超过经济增速。2016年中国研发支出达1.5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过去5年,中国将科研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厚积薄发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的一个引领者。这使得许许多多像殷盼超研究员一样对祖国有强烈使命感的青年学者,在回国后仍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殷盼超做科研的图片
扩展“X光和中子散射方法”在纳米分子簇研究中的应用
据统计,殷盼超老师目前发表SCI论文61篇,申请专利1项,率先使用“小角X光和小角中子散射方法”研究纳米分子簇的研究成果,成为他的得意之作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比利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的Achim Müller教授首次合成巨型多酸分子以来,近百种具有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多酸分子簇已经被合成出来。多金属氧酸盐在催化、吸附与分离、光电材料、生物材料以及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上的巨大应用潜力,使得其研究备受关注。而设计与合成具有特定形貌、尺寸和功能的巨型多酸分子对于拓展多酸的应用至关重要,但这一目标实现起来还有很多的困难。多酸化学家需要更详细地了解巨型多酸的结构和合成机理,积累桃子汉化组移植游戏大全多酸分子的理论基。拍茏钪帐迪侄孕滦投嗨岱肿拥暮侠砩杓坪途泛铣。
殷盼超研究员以小角X光和中子散射为主要手段,完整地揭示了两类巨型多酸分子簇的生长过程,为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多酸形成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⒍远嗨岷铣商跫的优化和结构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
小角X光和中子散射的示意图
科研成果应用环境和能源产业
殷盼超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光散射、小角X光散射以及小角中子散射等手段综合起来,研究纳米分子簇的形成机理;二是利用非弹性中子散射等手段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中特定分子的动态行为,探索材料的新颖动态行为和性质;三是设计并合成基于分子簇-高分子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催化、气体分离和制备质子导体材料。
其中一项研究成果是“构建多酸-高分子的复合材料”,该项研究可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并及时降解处理,目前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和军工领域。另一项研究成果是“杂化材料质子导电机理研究”,该项研究可用于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质子导电膜,为下一代高效能高稳定的燃料电池助力。
现阶段,殷盼超老师将研究重心放在材料形成机理和界面结构以及动态行为的研究上,并基于这些基础研究来设计新的功能性材料,如合成力学性能和分离性能兼备的杂化膜材料用于气体和水处理。
多酸的形成机理研究
多酸-高分子杂化材料用于有害物质降解
多酸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质子导体材料
多酸杂化材料用于分离应用
(文/通讯员余锦婷 图/受访者提供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